二十四節氣之雨水

雨水节气体内易积湿气!1碗粥去湿、养脾胃

文/冯罗小洁(坤德中医养生轩院长)

立春过后,就是雨水节气了。雨水大约在每年的2月18日左右到来,此时天气仍寒,但雨水渐多,身体容易受寒、积湿。养生要注意祛湿养脾、生发阳气。

雨水脾虚湿气重,却也是养脾胃好时机

从立春开始,大自然进入万象更新、阳气渐升的时节。因为春季属木,按照五行生克的规律,水能生木,所以接下来,就进入雨水的节气

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雨水一到,播种的时节就开始了。雨水前后有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元宵节是新年的最后一个节日,又称过小年,家家户户煮元宵,先敬神祀祖,然后聚餐,象征阖家团圆。过了元宵才算过完了年,此后便开始投入到繁忙的农耕之中。

雨水节气的特点是雨多、风多,天气仍旧寒冷。此时,人的身体易积湿气、易感风寒、肝火旺,也容易有皮肤干痒的症状。

人体内的环境与外界是相对应的。雨水节气来临之际,自然界是降雨量渐增,天气更加暖和。而随着阳气生发,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也会继续上升。

而当体外春雨连绵的时候,我们人体内的中原大地——中焦也比平素更雾气腾腾。

脾喜燥而恶湿,过于潮湿则易伤脾气。同时,春季本来就容易“肝强脾弱”,也就是说,肝木疏泄过多则脾胃气虚,而肝气过于郁结则脾胃气滞,于是造成脾胃易虚弱。脾胃运化不行,湿气不能及时散掉,就会积累在体内。人也容易发脾气,甚至出现忧郁症。

但一方面,“雨水连绵是丰年,农夫不费力耕田”,位处中焦的脾胃也是一样,在水汽丰足的环境下,只要稍稍“施肥”——益气补脾,加上适当的“耕田”——疏肝理气,脾土就能保养的很好。

雨水时节也易感风寒。因为经历了冬季三个月的草木零落、冰冻虫伏,人体的新陈代谢也相应的减缓,抵抗力处于相对低迷的状况;春季一来,人体阳气生发上扬,全身毛孔也微微张扬松懈。雨水方至,夹杂寒风,则极易损伤阳气,稍感风寒便易引发旧疾。

此外,由于毛孔相对舒张,体表水分蒸发较快,因此常常会出现口舌干燥、皮肤干燥及发痒的状况。

一碗粥祛湿养脾!雨水节气养生4大要点

雨水节气,要从祛湿养脾等四个要点来养生。(健康1+1/大纪元)
雨水节气,要从祛湿养脾等四个要点来养生。(健康1+1/大纪元)

雨水节气,要从以下四个要点来养生:

● 祛湿养脾

总的来说,雨水节气的饮食要点是“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推荐一款强胃祛湿瘦身粥:

材料:薏苡仁、白扁豆、糙米各1杯,生姜3片。

作法:将薏苡仁、白扁豆、糙米洗净,加入生姜后,加10杯水,慢火熬成粥。每天早餐吃一碗。

功效:益胃健脾,去湿减重,温通阳气。

● 生发阳气

推荐多吃些疏肝解郁的食物,如玫瑰花、香椿叶等;多吃新鲜蔬菜及多汁水果。

● 紧肤润燥

推荐多吃胡萝卜、小米粥、豆苗。少吃牛肉、羊肉及火锅。

● 御风避寒

注意保暖,尤其头部和背部不要受寒。

按摩4个穴位,养胃又健脾

中脘穴:胃经募穴,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

天枢穴:增强胃动力,促进肠道蠕动。

至阳穴:调理胃腑,扶助胃气,缓解胃痉挛,增强脾胃功能。

脾腧穴:和胃降逆,益气健脾。

Sample Block Quote

Nam tempus turpis at metus scelerisque placerat nulla deumantos sollicitudin delos felis. Pellentesque diam dolor an elementum et lobortis at mollis ut risus. Curabitur semper sagittis mino de condimentum.

Sample Paragraph Tex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Morbi ut blandit risus. Donec mollis nec tellus et rutrum. Orci varius natoque de penatibus et magnis dis parturient montes, nascetur ridiculus mus. Ut consequat quam a purus faucibus scelerisque. Mauris ac dui ante. Pellentesque congue porttitor tempus. Donec sodales dapibus urna sed dictum.
You ha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简体中文